第二届中国化时代化马克思主义研究论坛暨习近平文化思想研讨会在浙江工商大学举行

发布日期:2023-11-23访问数:248

11月17日,浙江工商大学在杭州举办第二届中国化时代化马克思主义研究论坛暨习近平文化思想研讨会。浙江省人大常委会原副主任、浙江省文史馆馆长王永昌,浙江省委宣传部原常务副部长、浙江省人民政府参事胡坚,浙江省社科联党组成员、秘书长刘东,浙江工商大学党委副书记袁金祥出席开幕式并致辞。近20位全国重点马克思主义学院及知名高校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书记参会,18位全国知名专家学者作主旨演讲,40位知名专家学者、核心期刊与重要纸媒编辑作专题发言,《人民日报》《中国教育报》等多家国家级媒体全程参与。

论坛举办前夕,学校专门召开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会,浙江工商大学校长王永贵、浙江省教育厅宣传教育与统战处处长陈雷出席会议并讲话,来自北京师范大学、武汉大学、华东师范大学、江西师范大学、南京师范大学、山东大学、新疆师范大学等全国重点马克思主义学院的知名专家学者现场为我校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和马克思主义学院建设问诊把脉、出谋划策。

王永贵对各位与会嘉宾和专家学者表示欢迎。他表示,学校高度重视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将马克思主义学院作为作为重点学院进行建设。他强调,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正迎来重大发展机遇,希望围绕全国重点马院创建“主战场”,理清思路、找准定位、查摆问题、分析原因,将专家意见转化为有效管用举措,不断增强学科竞争力。同时,深化学科内涵式发展,加强基础建设和科研,培育人才,建设大项目、大平台、大团队,全力推进全国重点马院申报创建工作,早日建成高水平的全国重点马院和特色鲜明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

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韩庆祥教授在《新的文化生命体与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报告中,强调了以下三个方面:第一,“两个结合”有其内在联系。第二,“两个结合”力在走出东方从属于西方的理论框架。第三,“第二个结合”致力于确立我国的文化主体性和文化领导权。他指出,“两个结合”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相辅相成,不可分割。“第一个结合”是“第二个结合”的基础和前提,必须把“‘两个结合’结合起来理解”。“第二个结合”旨在以中国式现代化的文化形态和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等为基建构中国式现代化理论,以解构“西方中心论”和“文化虚无主义”,从破、立、体、语、行、权六个方面,确立中国文化主体性和党的文化领导权;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就是中国文化主体性的最有力体现。

北京师范大学王炳林教授在《“两个结合”与中国式现代化》的报告中指出,中国式现代化的基本特征、本质要求,都贯穿马克思主义的灵魂;“两个结合”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根本要求,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必须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着眼解决新时代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际问题;必须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赋予科学理论鲜明的中国特色,通过两种文化的交融互鉴,推进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时代化,在理解二者的结合时,必须弄清楚各自的角色定位和相互关系;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既要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更要坚持胸怀天下,吸收借鉴一切人类优秀文明成果。

武汉大学骆郁廷教授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第二个结合”》的报告中指出,一是“第二个结合”赋予马克思主义中国智慧。积极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马克思主义相结合,使马克思主义具有中国风格、中国气派、中国特色,更好地为人民群众掌握与运用,指导和推动中国式现代化。二是“第二个结合”赋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生机活力。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为指导发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宝库,科学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基因。三是以“第二个结合”加强现代化文化强国建设。增强文化主体性,发展文化生产力,打造具有中国特色和国际竞争能力的文化产业,提高中华文化的国际传播力和影响力,营造良好的国际环境。

南京师范大学王永贵教授在《深刻领会习近平文化思想的核心要义》的报告中指出,习近平文化思想系统全面、内容丰富、思想深刻,应从多维度上把握习近平文化思想的核心要义。一是从战略地位看,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事关党的前途命运,事关国家长治久安,事关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要深刻领会这一思想在强国建设和民族复兴进程中的重要引领作用。二是从党的领导看,要着力加强党对宣传思想文化工作的领导,旗帜鲜明坚持党管宣传、党管意识形态、党管媒体,在政治方向、舆论导向、价值取向上坚定立场。三是从关键环节看,要坚持“两个结合”,推动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的根本制度建设,着力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四是从使命任务看,要着力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弘扬人类共同价值,特别要坚定文化自信,努力建设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从而为全面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提供坚强的思想保证和强大精神力量。

华南师范大学陈金龙教授在《“两个结合”的三维解读》的报告中指出,“两个结合”既是一种方法论,也是一种情感表达,并具有形象建构功能。“两个结合”首先是作为方法论而提出的,既是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开辟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方法,也是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方法。“两个结合”具有情感意蕴,表达了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中国国情的尊重、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敬畏、对人民主体地位的推崇和对时代的关切。“两个结合”对于建构政党形象、国家形象、民族形象将产生深远影响。从多维度阐释“两个结合”,才能深化对其意蕴和功能的认识。

华东师范大学宋进教授在《对“新的文化使命”的认识》的报告中指出,从历史视野看,中国共产党历来重视文化建设,重视文化领导权。毛泽东《新民主主义论》首次发表,是以《新民主主义的政治和新民主主义的文化》为题在《中囯文化》创刊号上发表,毛泽东认为:“一定的文化是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在观念形态上的反映”,特别对中国社会是文化导向型社会而言。习近平在十九大报告中首次提出“新的文化使命”,这是与报告主题初心、使命在文化建设中的运用和具体化。现在强调“新的文化使命”,一是进一步明确其内涵;二是与“两个结合”相贯通,以习近平文化思想为指导;三是强调其明体达用、体用贯通,即知行合一,实践导向。不是为结合而结合,“两个结合”是中国共产党取得成功的最大法宝。其中第二个结合体现中囯共产党对待文化的理性态度、文化导向,在实践创造中进行文化创造,在历史进步中实现文化进步。

江西师范大学祝黄河教授在《新时代中国式现代化的理论创新和实践开拓》的报告中指出,中国式现代化的生成过程,是在“两个结合”中促进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良性互动的过程。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围绕“什么是中国式现代化、怎样实现中国式现代化”作出了一系列重要论述,形成了内容丰富的中国式现代化理论体系。这一理论创新成果既源于实践,又指导实践,推动中国式现代化在新时代不断创造实践新成果;而实践发展的伟大成就,又进一步激发了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内在活力,成为中国式现代化越走越宽广的实践动力。正是在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的良性互动中,中国式现代化的科学性、时代性和人民性不断升华,彰显了中国式现代化的独特优势。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孙辉编审在《现代化普遍命运的历史辩证法》的报告中指出,“中国式现代化”概念的提出,是划时代的和标识性的,它内含了中华民族以它的历史首创精神和历史主动精神改写现代化的历史叙事模式,诠释了在实践中基于历史辩证法的社会发展道路的中国特色。中国式现代化的兴起标志着现代化多元道路的生成,形成新的文明形态。站在时代的制高点上,我们提出中西面向共同未来的立场,尽管社会制度不同,但都面对同样的问题,文明互鉴、平等对话、合作共赢,是建立在文化自信上的时代选择。让中华文明同各国人民创造的多彩文明一道,为人类提供正确的精神指引。

浙江省委党校原副校长、教授陈立旭在《“第二个结合”与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报告中指出,党的十五大报告首次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这一新概念。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源自于中华民族五千多年文明历史所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熔铸于党领导人民在革命、建设、改革中创造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植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这就首次明确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有机组成要素,原创性地把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融在一起,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创新性地拓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内涵和外延。

清华大学朱安东教授在《“两个结合”与中国式现代化》的报告中指出,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是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得出的规律性认识,也是取得成功的最大法宝。“两个结合”的前提是彼此契合、结果是相互成就,“两个结合”筑牢了道路根基,打开了创新空间,巩固了文化主体性。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建设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要秉持开放包容的态度,坚持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促进外来文化本土化,不断培育和创造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山东大学张士海教授在《新时代新征程加强党对宣传思想文化工作的领导》的报告中指出,加强党对宣传思想文化工作的领导,是党的领导的内在要求和应有之义。从历史维度来看,这体现了马克思主义政党的优良传统;从现实维度来看,这是建设长期执政的马克思主义政党的必然要求;从未来维度来看,这是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民族复兴的重要保障。加强党对宣传思想文化工作的领导,一个主要的目的在于要引导广大人民群众正确认识和对待马克思主义,树立科学的马克思主义观。新时代新征程,加强党对宣传思想文化工作的领导,必须不断开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境界,增强文化自信,为以中国式现代化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磅礴伟力。

新疆师范大学孙秀玲教授在《文化润疆是习近平文化思想在新疆的伟大实践》的报告中指出,文化润疆是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重大举措,她主要论述了三个方面:一是习近平文化思想为文化润疆提供根本遵循,文化润疆“就是要从根本上切实解决政治认同、人心向背的问题”;二是文化润疆是新时代党中央治疆方略的固本之举,对思想引领、价值塑造、文化认同具有先导性、基础性地位;三是发挥文化“润化”功能,深入推进文化润疆,进一步筑牢中华民族共同体。

《新华文摘》编辑部李朱编审以《从重要文件文献的引用谈起》为题,向大家讲述了如何严谨规范地引用重要文件文献。他谈及,写文章要避免“低级红”“高级黑”的错误,要警惕文章中的政治性错误,做到不碰红线、紧跟文献,建议严谨查找、规范引用、准确阐释党的创新理论,以实现正确地用学术讲政治。具体到习近平文化思想的研究来说,当前迫切需要加强对一些权威著作、讲话原文的系统学习,以实现准确的阐释与传播。

兰州大学蔡文成教授在《深刻理解习近平文化思想的重大意义》的报告中指出, 一个民族要走在时代前列,就一刻不能没有理论思维,一刻不能没有正确思想指引。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不断深化对文化建设的规律性认识,形成了习近平文化思想,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构成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文化篇。我们要深入学习领会、坚决贯彻落实习近平文化思想,习近平文化思想指引文化强国建设创造新辉煌,深化了文化建设规律新认识,确立了中华文明复兴新指南,标明了历史自信、文化自信新高度,彰显了人类文明进步新气象。

江西师范大学吴怀友教授在《习近平文化思想科学体系建构的三维解读》的报告中指出,学深悟透习近平文化思想的科学体系,首先要了解和掌握习近平文化思想科学体系建构的方法。习近平文化思想科学体系的建构主要但不限于以下三种循序渐进的方法:一是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化建设的一系列重要文献为基本根据进行文本建构,全面准确揭示习近平文化思想科学体系的主要内容、核心要义;二是依据科学理论体系形成的基本标准进行学理建构,深入揭示习近平文化思想体系的科学性、学理性;三是从习近平文化思想中蕴含的不同层级概念入手进行体系建构,深刻揭示习近平文化思想的本质特征和内部联系。

浙江大学张彦教授在《论中国式现代化的道德进步图景》的报告中指出,现代化既是一个具有历史确定性的实践命题,又是一个关涉价值认知的理论命题,并从“前提之善”“手段之善”“结果之善”三种呈现形式论述了中国式现代化是具有道德进步意义的现代化方案,提出中国式现代化道德进步现象奠基于底层伦理逻辑,建基于“以人民为中心”的政党伦理与“独立自主”的实践伦理,从而开辟了一条摆脱现代化普遍主义幻境与独断伦理困局的自主实践道路,构筑了世界现代化的先进范例。

天津师范大学杨仁忠教授在《不断续写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话语体系建设新篇章》的报告中,首先阐述了习近平总书记对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话语体系建设问题的重要论述;其次从国际话语权斗争形势的急切需要、我国哲学社会科学领域对西方话语依赖问题仍然存在、中国式现代化实践对构建中国特色话语叙事体系提出的新要求等方面,阐述了建构中国特色话语体系的重要性;最后从坚持马克思主义理论话语指导地位不动摇、立足中国式现代化实践、坚持“两个结合”、立足全球视野等方面,论述了怎样建构中国特色的话语体系等问题。

西北大学何博教授在《“第二个结合”与党的创新理论的认同升华》的报告中指出,第一,理论认同的本质与内涵体系。厘清认同的“归属性”本质和层次性,科学把握对党的创新理论的政治认同、思想认同、理论认同、情感认同的内涵体系。第二,理论认同的影响因素与作用机理。“政治书写”“教科书书写”“学术化书写”对大众对党的创新理论的认同产生了巨大影响。第三,强化党的创新理论认同的路径思考。“被给予”与“选择”之间的认同教育理论;“边界共振”与认同升华。

中国化时代化马克思主义研究论坛至今已成功举办两届,已发展成为全国性高规格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盛会,在学界反响热烈。本届论坛由浙江工商大学主办,浙江工商大学中国化时代化马克思主义研究院、马克思主义学院、社会科学部(社会科学研究院)承办,设立1个主论坛和4个平行分论坛,分论坛主题包括“两个结合”与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理论与实践、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的文化强国建设及报纸媒体、期刊杂志编辑座谈。论坛主题紧扣时代背景,聚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秉持开放的学术态度,彰显了中国马克思主义理论学者的时代担当与学术作为。